课件编号545075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上学期]

日期:2024-05-1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122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3课,红军,不怕,远征,学期
  • cover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及其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初期的情况(遵义会议前)。 3.掌握遵义会议的情况及意义。 4.掌握长征的路线、胜利及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德育目标 1.通过对红军长征的原因及遵义会议后红军走上正确道路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性。 2.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中央红军的长征。 2.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1.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2.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请大家一齐来读课本导入框中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诗: 这首诗最早见于1937年10月英国伦敦戈兰公司出版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编《长征》。1938年2月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了中译本,更名为《西行漫记》。斯诺在书中说:“我用毛泽东主席———一个善于领导征战又善于写诗的叛逆者———写的一首关于这次六千英里长征的旧体诗作为结尾。”这首诗中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过,要想理解这首诗,还须学习长征的历史。 [板书]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的开始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内容,看完之后,请同学们提出问题。 [学生看书]…… [学生提问]提问一:课本上提到1933年10月,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是第五次“围剿”,那就是说,前面还应有四次“围剿”,这四次“围剿”的情况怎样? 提问二: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提问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吗? [教师讲解]从1930年冬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三次反革命“围剿”。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反革命“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 1933年2月,蒋介石调集军队50万人,分左、中、右三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蒋介石采取了逐次转移,各个击破的策略。从1932年6月开始,国民党主力就对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三个革命根据地进攻,以解除红军对武汉的威胁。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再加上鄂豫皖根据地领导人张国焘和湘鄂西根据地夏曦的“左”倾错误,这两个革命根据地红军的反“围剿”失利,使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孤立。对中央苏区来说,尽管当时党内“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王明等人剥夺了毛泽东对苏区军队的领导权,又强令中央苏区红军主动出击,攻打敌人重兵布防的地区,但周恩来和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采用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军的战略战术,于1933年春,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教师引导]从刚才对前四次反“围剿”的讲述中,同学们能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吗?大家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采用了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 回答二:不守成规、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决策。 回答三: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 回答四: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方法消灭敌人。 回答五: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回答六:诱敌深入,使其丧失警惕,抓住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