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490576

3.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自带音频朗读+详案+素材)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144437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自带,音频
    课件26张PPT。3.短诗五首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即下即用,音频自播,省心高效! 在中国新诗史上,戴望舒属于诗作不多但影响力很大的诗人,尤其在诗的情调上别有风味,是新诗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恒星,尽管已故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贬抑过他的诗,认为他的诗的语言不够成熟;也有其他一些诗歌爱好者认为他的诗的措辞有甜腻夸饰之嫌,某些诗作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但这都不会影响戴望舒及其诗作在我心中的“塔尖”地位和对其喜爱之情。新知导入 提到戴望舒,首先会想到他那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成名之作《雨巷》,正是这首《雨巷》为其赢得“雨巷诗人”的美称,不过,在其“雨巷诗人”的皇冠之上除了镶嵌有一颗又大又亮的标志性明珠———《雨巷》,还镶嵌有另外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芒,它就是上面这首《萧红墓畔口占》,尽管这颗明珠小了许多。新知导入【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作家作品【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nǎi yíng),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写作背景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写作背景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写作背景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写作背景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新知讲解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他饱受战乱痛苦,友人又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口占”有着怎样的意味? “口占”表明,这首诗不是作者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的自然流露。新知讲解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1.“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说明距离之远。 强调“六小时”和“长———,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新知讲解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强调距离之远, “寂寞” 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新知讲解②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2.理解: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新知讲解3.赏析诗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这句诗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