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491032

2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幻灯片36张)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12144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幻灯片,36张
  • cover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杜甫寓居西南的生活经历。 2.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杜甫的诗风。 3.感受杜甫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写作背景 解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被 “歌”指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bì wù chóng qīn ào 扫除障碍 wù qīn 要求: 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深情诵读 诵读揣摩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起势稍高,语速较慢。 前两句语气偏重,“怒号”、“卷”等应重读, 读出风之猛烈。 后三句应边读边想像诗人视线紧紧追随茅草远 去的情形,最后一句语调低沉婉转,读 出诗人的痛心之情。 诵读揣摩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读前两句,想像乌云翻滚、大雨即临的情景。“定”“黑”等字可读得短促有力。 读三到六句,想像布被似铁、屋破雨滴的艰难处境,语调戚戚,“铁”“裂”等韵脚要读得干脆有力。 最后两句中,“何由彻”三字的音调可作拖长处理,读出诗人凄苦、激愤之情。 诵读揣摩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读这几句话,语调要高,语气要强,音色要亮。“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词句要读得粗犷有力、铿锵雄壮,“死亦足”三字要特别用力,“足”字咬字要饱满,气息可延长。整个诗节要读得连贯,以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