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497936

11*核舟记 教案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277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核舟,教案
  • cover
11* 核舟记魏学洢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其说明对象是核舟。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核舟构思精巧、形象逼真,体现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文体特征,把握说明对象和写作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再现“核舟”的形象。 2.难点:了解雕刻艺术品的构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没错,这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罔(wǎng)   贻(yí)   有奇(jī) 箬篷(ruò) 髯(rán) 诎(qū) 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rénxū)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同“横”,横着) [一词多义] ①奇 ②为 ③而 ④之 ⑤其 [古今异义词] ①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②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③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属于) 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⑤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 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长。今义:修理) [词类活用] ①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②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③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2.了解作者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著名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3.资料链接 文中所记的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常熟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读准节奏,疏通文义 1.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珠/可历历数也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义。 步骤二:再读课文,探究文本 1.仔细研读课文,尝试绘制核舟示意图,然后复述课文内容。 2.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第1段)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技术,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3.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船舱的描写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首先介绍的是核舟的中间部分———船舱,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是背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