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505532

13.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2434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 cover
13 短文两篇 ◇教材分析◇ 《谈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文章是浅近的文言,语言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便于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体会,感受读书的乐趣,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不求甚解》是一篇谈论学习方法的文章。它是一篇杂文,也是一篇驳论文。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正面阐述了读书贵在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两篇文章都是围绕读书的话题来谈的,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两篇短文虽短,但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论证严密,论证方法灵活多样,是学生学习议论文的范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掌握、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 2.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3.体会语言的意蕴美和形式美。 4.学习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导入激趣,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进行探究。 2.自主感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体验中去感受读书的快乐,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理解和个性表达。 3.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4.比较阅读,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及高尚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2)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两文论证方式的不同。(3)初步领会驳论文的写法。 2.难点:(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2)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更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该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前的先哲的高论吧。 二、预习检测 (一)了解作者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后又学习法律。他将随笔这种文学体裁引入了英国,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二)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怡情(yí) 藻饰(zǎo) 狡黠(xiá) 诘难(jiénàn) 滞碍(zhìài) 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 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狡黠:聪明而狡猾。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三)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2.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 论据的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等。 三、学习《谈读书》 步骤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句。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接着,论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 步骤二:品读课文,分析论证方法 通读课文,结合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