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535644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日期:2024-04-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4次 大小:9000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19年,7篇,答案,夜游,承天寺,中考
  • cover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10课;◎语文八上第18课;◎苏教九下第23课。 原文呈现 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 教参段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①层:叙事部分,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为下文张本。 第②层:写景,作者仅用18个字,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③层:议论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文章中心】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6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 1.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原意为:脚步,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2.一词多义 与:①念无与为乐者      _____ ②相与步于中庭 _____ 3. 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 色:_____ (2)欣然起行 欣: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 乐:_____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_____ (5)怀民亦未寝 寝:_____ (6)盖竹柏影也 盖:_____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 如:_____ 4. 文言虚词 (1)欣然起行 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 _____ (4)盖竹柏影也_____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三、文意理解 (正确的打“√”,有误的打“×”) ◆内容理解 1. 文章第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及起因。“念无与为乐者”的结果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2. 文中能够体现作者“闲”的有: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张怀民“步于中庭”;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  ) 3.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 4. 作者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体现出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多的无限感慨。(  ) 5. 文章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  ) ◆写作特色 6. 本文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来给人一种散淡自然之感。 ( ) 金题演练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解衣欲睡         夕日欲颓 B. 念无与为乐者       此乐何极 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D. 庭下如积水空明       以伤先帝之明 2.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欣然起行 然后有千里马 B. 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C. 何处无竹柏        同予者何人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悉如外人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是一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文中的“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