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554536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第12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共16张PPT)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7651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北师大,历史,九年级,12课,社会主义,国家
  • cover
课件16张PPT。第12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二战后的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欧洲9个 中国 越南 朝鲜 外蒙古 老挝亚洲古巴美洲5个1个一、苏联模式的推广回溯:什么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有何弊端?苏联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一模式也有许多弊端,具体表现在:政治上: 权力高度集权 民主与法制匮乏、 个人崇拜、家长作风经济上: 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 强调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东欧国家在采纳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摆脱苏联模式改革匈牙利改革(卡达尔改革)如何改革(措施) 经济上—政治上— 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二、苏联的改革材料一: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 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 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材料二: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期落后;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③伤农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改革势在必行!!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1、改革原因: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2、改革措施:(1)、农业改革———经济改革突破点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的开垦荒地(2)、政治改革反对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旧的模式进步意义:消极影响: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改革影响:小修小补、无济于事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赫鲁晓夫举着玉米高呼口号的形象成为当时的经典 赫鲁晓夫改革的经验教训1、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发展经济要立足于本国的国情,理论 联系实际;3、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1.改革的重点: 2.结果: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都取得一定成果。 ③失败主要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内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