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582495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7次 大小:2606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安徽省,第一,版含,Word,试题,语文
  • cover
蚌埠田家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卷(三月)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理论上“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而现实生活中,“知音”往往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基本内涵上,“粉”或“粉丝”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被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往往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 ③在文本辨识力方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伪存真,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力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学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④在参与方式上,粉丝欣赏文学作品,要求突破“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⑤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的释放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选自《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有删节) 1、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音”的内涵在理论上至少涉及两方面,其中之一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深度契合。 B. “粉丝”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只会关注文本的细节,在文学批评上更具主观随意性。 C. “粉丝”的名称有些不伦不类,它属于“fans”的音译词,最基本的内涵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D. “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他们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文学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 文章第①②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称谓的来历、内涵等,令读者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C. 文章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