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58409

历史:4.3《第13课 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日期:2024-06-2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7次 大小:14106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新人教,必修,人教,历史,课件,ppt
  • cover
课件38张PPT。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高中历史》 必修24.3《第13课  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教学时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中出现的对外开放新形式,可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开发、开放浦东后讲,这样易使学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体系。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 和特点自主探究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探究三:对外开放的成就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合作探究 结合视频和所学知识,思考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怎样?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合作探究1、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1、十年“文革” 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 发展。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 革开放伟大国策已经制定。 3、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已经形成。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合作探究背景:过程: 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学思之窗1、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2、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3、广东、福建两省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 4、资源丰富。合作探究第一步:经济特区的创办。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背景:过程:1、建立经济特区的建立合作探究第一步:经济特区的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