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586258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31张PPT)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24479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6课,北宋,政治,课件,31张,PPT
  • cover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时间: 地点: 人物: 经过: 结果: 公元960年 赵匡胤 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驿 (宋太祖)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宋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北宋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唐末五代,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 2、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军事 材料二: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材料三:“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一: 材料四:“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1、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控制调兵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军队驻防地 军队驻防地 军队驻防地 将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不止一人),并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中央: ①文臣任州县长官(即知州), 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②设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1、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地方: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值周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①文臣任州县长官(即知州), 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②设通判;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中央掌控税收; 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1、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地方: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影响: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1.目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 2.内容: ?宋太祖重用文臣 掌握军政大权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 行政权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人科举考试图 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北宋的科举 宋朝太祖时进士科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到太宗时的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真宗时继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