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师一优课 课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宋真宗 1万 1.7万 2.4万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宋仁宗 宋英宗 思考:从真宗至英宗年间,官员大大增加的原因? 有何影响? 一职多官;科举考试;恩荫赏赐。官僚机构膨胀,办事效率低下。 冗官 一师一优课 宋真宗 91万 126万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116万 宋英宗 宋仁宗 思考:这么多的军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募(屯)兵之策 冗兵 一师一优课 当时军队虽多,却无战斗力,原因何在? 守内虚外、更戍法。 一师一优课 宋英宗 所出无余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剩2408万余贯 欠缺1500万余贯 宋真宗 宋仁宗 巨额花费花在何处? 军费、官俸;岁币;其他费用等 冗 费 1.积贫积弱 冗官—官俸沉重、贪污(积贫) 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互相牵制,行政效率低下 冗兵—军费沉重(积贫); 兵多质低,战斗力下降,边防危机(积弱) 冗费—军费、官俸、大兴土木、皇室开支、岁币(积贫)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项目 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2.政治危机 土地兼并 苛捐杂税 阶级矛盾 尖锐 农民起义 政治危机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3.边境危机: 辽和西夏的威胁 上京(今内蒙) 兴庆(今银川) 东京(今开封) 北宋中期的形势图 ①宋辽澶渊之盟:北宋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叫做“岁币”。 ②宋夏和议:北宋每年给西夏银两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解, 让我再无心忧…… 北宋愁眉不展的君主 目的: 时间: 人物: 中心: 结果: 原因: 影响: 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1043年 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整顿吏治 失败 官僚贵族反对;仁宗动摇 揭开了北宋革新除旧、变法改革的序幕 4. “庆历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精神” 5.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大无畏精神 6.宋神宗即位,任命王安石为宰相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积贫积弱局面 2.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激化 3.边境危机,民族矛盾尖锐 4.“庆历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 5.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大无畏精神 1、直接目的: 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根本目的: 挽救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二、变法的目的 三、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指导思想: 依靠天下所有劳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2、主要措施: 富国、强兵、育才 3、核心: 富国强兵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⒈富国———解决财政危机,改变积贫局面(作用) (1)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原则,节省国家开支 (2)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 (3)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借贷 (4)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 (5)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 (6)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根据土地等级交纳赋税 ⒉强兵———改变积弱局面,巩固统治秩序(作用) (1)将兵法:精简裁并,裁汰老弱;兵将相习 (2)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3)保马法:民户代养官马 (4)军器监:设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 ⒊育才———为变法培养人才(作用) (1)科举改革:改革考试内容、形式,以经义策论取士 (2)改革学校制度:整顿太学;改革教材,撰著《三经新义》 影响: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培养了变法人才 王安石变法推行过程中,处在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各有何不同反响呢?请你选择一个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