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637826

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3124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4课,驿路,梨花,教案
  • cover
第14课 驿 路 梨 花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 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学习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自觉为人民服务,多做实事做好事。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生字难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掌握词语。 2.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3.复述课文内容。(提示:按课文顺序复述,按时间顺序复述) 明确: 1.字音字形 陡峭(qiào)  竹篾(miè)   驿路(yì) 恍惚(huǎnɡ) 菌子(jùn) 麂子(jǐ) 撵走(niǎn) 花丛(cónɡ) 修葺(qì) 掌握词语 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修葺:修理(建筑物)。 折损:损失。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延伸:延长;伸展。 晶莹:形容光亮而透明。 2.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3.复述课文内容。(可用投影片) (1)按课文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2)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二、精读课文———探究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带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 (一)学习第1~11段。 明确:“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望。 课文紧接着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学生齐读有关词句。 明确: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草顶、竹篾泥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还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可以看出小屋主人那颗助人为乐的热心。那么,这位热心助人的屋主人是谁呢?为了找这位古道热肠的小屋主人,还发生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指定学生读第12~36段。 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的问题,文章叙写了两次误会。 第一次误会: “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但瑶族老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帮助,因此决定为小茅屋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