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珠从哪里来》说课稿 说课流程: 说教学分析→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实验内容设计→说实验方法设计→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活动反思与自我评价 一、说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水珠从哪里来》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第5课。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从开始提出问题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猜测"水珠从哪里来"。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能掌握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全过程的经验并不丰富,需要教师适当引导才能顺利完成科学探究。 (三)教学环境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传递给学生丰富多彩的信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探究实验教学,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积极动手动脑,自我展示,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的潜能。 二、说实验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过程与方法:思考小水珠从哪里来?尝试通过探究水珠与冰块的关系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认识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并对水珠的来源形成科学的解释。 三、说实验内容设计 1、观察体验玻璃杯外壁的小水珠从无到有的过程,思考水珠从哪里来? 2、实验验证玻璃杯外壁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3、科学探究玻璃杯外壁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关。 四、说实验方法设计 1、教材对装冰的玻璃杯外壁有小水珠这一现象的观察,设计比较直接,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内发性的生成问题。因而我增加了“擦拭玻璃杯外壁的小水珠”这一活动,既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水珠从无到有的过程,进而对“水珠到底从哪里来?”产生探究的欲望。 2、以小组为单位,对水珠从哪里来做出尽可能多的假设,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假设,体会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3、再次假设,重新验证水珠的形成与杯内的冰有关。这一环节我让孩子们把冰块换成碎冰用保鲜袋装起来再放入玻璃杯,既增大了冰与杯壁的接触,让现象更明显突出,也避免了学生错误的认为小水珠是冰蒸发出来的。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以日常生活中学生都很熟悉的事例创设情境,增加“擦拭”活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引发学生的思考水珠从哪里来? (二)作出假设,引导验证 根据玻璃杯的外壁上出现的小水珠。让孩子们说一说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对“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做出尽可能多的假设: A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 B可能是冰化成水从杯口漫出来的; C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杯沿化成水后流下来的; 再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知道玻璃杯外壁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而成的,这时候,学生会随之而产生这样的问题:“那杯外的水珠和冰有关系吗?” 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重新假设,科学探究 在这一环节,我尝试让学生从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出发,即1提出问题:水珠和杯中的冰有关系吗?2作出假设:水珠和杯中的冰有关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