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647648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 含答案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6次 大小:129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课
  • cover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  2、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6、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_____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的情感。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6.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7.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8.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9.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___”。 10.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1.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_____,__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