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687615

3.3《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练习

日期:2024-06-09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1次 大小:13373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练习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3《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练习 1.在某一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一定不变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物质的总质量 ④物质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A.④ B.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2.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 A.CO2 B.Cl2 C.O2 D.N2 3.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4.在探究某物质的组成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该物质放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测得生成物有二氧化碳和水,你认为该物质的组成为(   ) A.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D.无法确定 5.下列叙述中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木炭燃烧后剩余的灰烬的质量比木炭少 B.铁放在潮湿的空气中质量会增加 C.镁条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物质的质量与镁条质量相等 D.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6.木炭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内含足量空气),密封加热,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中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7.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下列关于该反应前、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为混合物 B.质量减少 C.原子总数减少 D.分子总数不变 8. 为了测定液化气中丙烷(C3H8)在氧气不足时的燃烧产物,将一定量的丙烷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丙烷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的质量/g 4.4 12.8 0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0 0 7.2 4.4 a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a的值为5.6 B.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X只含碳元素 9.下列事实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一定量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质量变大 B.10 g NaCl溶解在90 g水中,形成100 g NaCl溶液 C.化学反应中常伴随能量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D.100 mL酒精与100 mL水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200 mL 10. 现有a g A物质与b g B物质,充分反应后,生成C物质,则生成C的质量为(   ) A.等于(a+b)g B.小于(a+b)g C.大于(a+b)g D.不大于(a+b)g 11.在点燃条件下,2.6克C2H2与7.2克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克CO2、1.8克H2O和x克CO。则x=_____。 12.已知反应A+B→C+D,现有16 g A和64 g B恰好完全反应,得到44 g C,则另一种生成物D的质量为 g。 13.氧烛是一种用于缺氧环境中自救的化学氧源,广泛用于航空、航海等领域,其主要成分为NaClO3,还含有适量的催化剂、成型剂等。氧烛通过撞击火帽引发反应后,能持续放出高纯氧气,主要反应原理为2NaClO32X+3O2↑,则X的化学式为 ,该反应属于 反应,NaClO3中Cl的化合价为 。 14.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科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具体表述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1)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个实验装置(天平略)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中只有装置甲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装置乙和丙则不能。否定装置乙和丙的理由分别是 , 。 (2)小明将装置丙进行改进,如图丁所示。 ①此实验的现象是 。 ②待完全反应后,将装置丁置于天平上称量,所得数据较反应前的小。若整个操作过程无差错,则造成上述实验误差的原因是什么? 15.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称量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二:将盛有双氧水的小试管放入装有二氧化锰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接触,充分反应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