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691464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日期:2024-05-1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3291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教,七年级,历史,12课,宋元,时期
  • cover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本课分析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该单元的主题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本课主要简述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一目是“繁华的都市生活”,介绍了宋元时期,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的都市生活等内容;第二目是“宋词和元曲”,讲述了宋词的形成,著名的词作家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等词作家的词的特点和元曲的作家的代表及其代表作等内容;第三目是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介绍了司马光及其著作。三个子目共同体现了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师多利用一些图片来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知道北宋的都城开封、南宋的都城临安和元朝时的大都的都市文化。 史料实证 通过展示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图片,讲述北宋开封的都市生活;通过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了解北宋都城开封瓦子的概况。 历史解释 1.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 2.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情况。 3.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史学成就。 家国情怀 1.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学生可以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自身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2.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宋朝城市娱乐活动。 2.宋词和元曲。 3.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归纳法:本课主要讲了三目的内容,可以采用归纳法帮助学生归纳三位宋词作家词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比较能力。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清明上河图》中的“瓦子”和“勾栏” [教师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 繁华的都市生活(展示) [提出问题]宋元时期,有哪些城市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 [展示图片] 河南开封大相国寺 [教师讲解]大相国寺,相传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故宅。位于开封闹市中心的自由路西段,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刹。千百年来,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戏剧、小说的喧染,使其驰名中外,如相公相婆、千手千眼观音、鲁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等。 [活动探究1]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材料 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展示图片]    宋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