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70022

历史2011高考二轮复习配套训练: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9次 大小:138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历史,2011,高考,二轮,复习,配套
  • cover
第十五单元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第41课时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2.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引起了苏联局势的动荡,动荡的主要表现是 ( ) ①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②苏联的国民经济开始滑坡 ③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 ④苏共党内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从斯大林时代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 ( ) A.综合国力难以增强 B.对外扩张负担过重 C.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D.尖端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5.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 ) A.大规模的垦荒运动 B.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 C.改变过去过于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 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 6.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我们最大的教训是 ( ) A.改革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B.社会主义国家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C.社会主义的改革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不能急于求成 二、非选择题 7. 作为世界三大粮食品种之一的玉米,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也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据考证,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已经开始种植玉米了,那么玉米最早是怎么传播到欧洲的呢? (2)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推行“玉米运动”。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 1956-1960年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1-1985年 1986-1990年 国民收入 8.7% 6.1% 7.7% 5.7% 3.7% 3.2% 1.3% 工业总产值 10.4% 8.5% 8.4% 7.4% 4.5% 3.7% 2.5% ———据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和刘克明、金辉主编《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编制 材料二 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著《俄国史》 (1) 据材料一,归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指出这一趋势的根源是什么? (2) 1986一1990年,戈尔巴乔夫针对苏联的经济状况进行改革,其结果和影响如何? (3) 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 第41课时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1.C 2.D 3.A 4.C 5.D 6.A 二、7.(1)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及新发现的美洲的联系,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商人们通过这些航路,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美洲的玉米也被运往世界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