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710678

2 《回延安》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135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回延安,教学设计
  • cover
在民歌的热土上播撒诗的种子 ———《回延安》教学设计   一、优化教材处理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是:①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②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并品味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具体到《回延安》这一课,教材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境,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信天游”旧形式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   基于对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教学目标的理解,我对这篇诗歌的教材处理定位于两个教学点上:一是理解诗人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创作的价值和意义,二是品味陕北民歌“信天游”语言的艺术魅力,从而实现对教材的优化处理,希望能够真正做到重点突显,一课一得。   二、简化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分别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如何围绕这四个维度,紧扣教学目标,综合学情设计明晰化、简洁化的教学活动,成为我对这课堂最直接的诉求。为此,我将教学简化为有三层次梯阶式地“以读带悟”的活动。   一读诗歌,显韵味。意在通过读准口语化的读音、读出动情处的重音、读好特殊句的节奏,初步感知本诗所具有的民歌形式、民俗风情、生活气息、乡土美感。我想称此教学活动为“览读”。   二读诗歌,品美句。诗歌的韵律美、画面美、情感美、思想美,无不是建立于语言美之上的,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就是诗歌教学的重心之所在。此教学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教者导引,学生探讨,渐进感知《回延安》诗歌的独有特色,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我想称此教学活动为“慧读”。   三读诗歌,赏特色。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回延安》这首诗更是烙上了民间智慧的语言精粹。如果教学仅止步于本首诗的“读”与“悟”,没有在启发下呈现输出式的展示表达,所获取的阅读经验就并不能真正化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血肉。因此,“在民歌的热土上播撒诗的种子”,需要通过“赏读特色,试写诗歌”这一活动来最终达成。我想称此教学活动为“深读”。   三、强化课型创新   统编教材的主编温儒敏教授谈“阅读”教学主张时说,用“1+X”的方法读书,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会懂了。因此,在设计这堂课的课型时,我设想以“1+X主题阅读”和“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创新设计。  ———主题阅读”教学中的“1”,是指以《回延安》这一篇教材来提示“信天游”诗歌语言品味的方法、技艺和策略,“X”指拓展联读《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兰花花》《横山里下来游击队》三首“信天游”,从而使学生渐进深化感知“信天游”民歌的四大特色:①章法上,两行一节,节数不定;②韵律上,节内押韵,或数节一韵;③语言上,常用叠词,方言口语,七言为主,可长可短,节奏自由;④艺术上,善比兴,多修辞,贴切自然。  ———主题阅读”的目的在于有梯度地阅读,让知识得到检索,得以强化,而“读写结合”的目的则在于让阅读所得可以智慧地运用,让知识能力可以有效地提升。针对本诗教学的难点———诗歌的艺术手法“比兴”,我进行了浅层的语用设计“学比兴,写诗歌”,教领学生将“比兴”手法学有所用,了然于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