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73038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日期:2024-06-1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61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华师大,七年级,下册,2课,唐太宗,贞观
  • cover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 (二)唐太宗李世民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 2、唐太宗的政绩。 提问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入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的?让学生通过看课本P9小字部分后讨论并回答。 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的千军万马中,看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摧枯拉朽的作用,君主应该心存天下百姓,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注意节俭。 举例“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精简机构(可援引P5右下小字部分); 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可引导学生阅读P18第二段小字部分); 开放对外交流(可援引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加以说明)。 通过这些众多的史料,证实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这个基础就是: (三)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1、知人善任。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材料二:隋末农民战争起义爆发后,魏征曾在李密属下任职。后随李密降唐。一度又为窦建德所俘,窦氏败亡后,再次归唐。为太子李建成所赏识,引荐任太子洗马,曾劝太子早图计谋除李世民。玄门之变后被擒,太宗见他临危不惧,又深知他的才干和为人,便任他为谏议大夫。 材料三:唐太宗曾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武将常何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所写的二十多条意见都能切中时弊,一问,才知道是他家的 食客马周代写的。太宗立即召马周进宫,发现他确实人才难得。虽然马周出身贫贱,也没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