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734823

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51085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4课,西汉,东汉,大一统,国家,巩固
  • cover
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分析】 (一)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拓疆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课标分析 除了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统治等基本史实,还需明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与第三课进行前后联系;梳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黄巾军起义的史料,提炼汉由兴而衰的历史原因。 【二、教材分析】 本课在该专题中的地位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专题的最后一课,一方面为第二专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对本专题之前几节课的高度概括与深化。在经历了夏、商、周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春秋时代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变动时期后,秦汉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汉承秦制奠定了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且汉在秦的基础之上独具新意,发展出了新的历史内涵,汉朝的许多措施对后世都有着深远影响:如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五铢钱在中国历史上流通了700多年等,为后世统治者确立了一种治世的典范。最后,汉朝的统治政策又与秦朝的暴政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够让学生在横向对比中形成对历史最基本的判断力,为以后对各个朝代的学习奠定一个正确的价值评判。因此学习该课程,掌握基本史实,为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学习与家国情怀的培养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共有四个子目,讲述的是西汉到东汉大一统国家继续巩固的一段历史。第一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主要讲述汉初统治者在吸取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基础上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到景帝时,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第二目“汉武帝时代西汉的强盛”意在说明汉武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推动了西汉走向强盛。第三目“东汉的兴衰”表述了外戚王莽篡权致使西汉灭,东汉刘秀缔造“光武中兴”的历史进程,而东汉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引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灭亡。最后一目“西汉的文化”讲述两汉医学、文学、史学的主要成就,繁荣的文化是对前三目两汉政治与经济的主要反映。通过对汉朝基本史实的归纳讲述,明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与此同时,对于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的分析,总结了两汉王朝由兴而衰的历史教训,为中国古代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持续发展提供切实经验。(教材内容框架见下图) 汉高祖刘邦“与民休息” 西汉(B.C.202--A.D.8) “文景之治”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开疆拓土 王莽篡权、试图改革 新朝(A.D.8--A.D.23) 两汉文化 “绿林赤眉起义” 前期:刘秀“光武中兴” 东汉(A.D.25--A.D.220) 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 “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等基本史实已经学习过,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两汉由盛转衰的原因学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西汉、新朝、东汉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 2.初入高中,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加强。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层层分析东汉崩溃的诸多原因,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 3.处于青少年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图片与视频等直观材料的展示注意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4.高中学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现实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