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750246

第8课西风颂学案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4次 大小:191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8课,西风,颂学案
  • cover
西风颂 【学习目标】 1.结合本诗写作背景,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本诗的层次结构。 3.学习体会本文的浪漫主义特点。 4.具体掌握本诗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的写作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诗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的写作特点。 2、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预习导学】 一、雪莱与《西风颂》 (1792—1822),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唱不衰。 雪莱最负盛名的作品,《西风颂》一诗主要是在1819年秋天意大利的文化名城佛罗伦萨构思完成的。雪莱在该诗原注中,曾这样描述过当时的创作情况: “这首诗构思在弗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主要部分也在那里写成。那一天, 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不出我的预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 由自然界的闪电雷鸣,诗人自然地联想到人世间的狂风暴雨。1818年诗人受到英国当局 的迫害,曾被无理地剥夺抚养亲生子女的权利,悲愤地离开祖国,飘流异乡。就在此诗创作前夕,英国又发生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事件。1819年8月16日,曼彻斯特的8万工人为争取生活权利举行示威游行,英国政府竟派骑兵镇压,致使15名工人被杀,400人受伤。身在异国的雪莱听此消息,愤怒地写下了《1815年的英国》、《虐政的假面游行》等诗,抗议当局的暴行,向劳动者发出战斗的号召。 那是他被迫移居到意大利不久,“诗人正经历着一场精神危机,正处于绝望的边缘。在这种穷境下他求取于西风,祈求它给予他以狂暴的力量。精神沮丧之时,他祈求重新得到激励,希望生命的气息吹入他的心田”(莱昂内尔特里林)。该诗的问世,把雪莱的抒情诗创作推向一个巅峰。它所体现的气势和想象力令人惊异,它最后的名句“如果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另一译法)一直在读者中传诵。 《西风颂》 正是由自然现象激发起创作灵感,借自然景物来抒情言志,他歌唱自然界的浩浩西风,同时也是在呼唤人类社会变革的巨风,他呼唤西风这个“不羁的精灵“,就是为了给腐朽的社会现实带来一种摧枯拉朽之力,给社会和诗人自己带来新生,表现诗人对黑暗的反抗,对光明的热切期盼和向往,也表现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希望。 对于该诗的结构形式,王佐良曾这样评论:“全诗形式完整而又逐步推进,首尾形成一种很有戏剧性的向前推进的运动,为了要写出西风的非凡威力,他的诗句不仅跨行,而且越节。西风摧枯拉朽,有着巨大破坏力,但又到处促进新生”(见《英国诗选》,上海译文出版1988年版) 二、艺术特色举要 1.气势豪放,想像奇丽,境界开阔,充满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时而陆地,时而天空,时而海底,常常把读者带进雄奇壮丽的境界。流云被撕成疯女飘扬的散发,大洋深渊的花草在颤栗萎缩,摧枯拉朽,使人惊心动魄。 2.情景交融的特点。诗的前三节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后两节融入了诗人自我形象和主观感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西风的热爱与向往,由景入情,两方面联结得自然、巧妙。当然,前三节的景物描写本身也蕴含着作者对西风的赞美之情。总之,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3.通篇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意义深远含蓄。例如第三节,写西风唤醒了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就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深思。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不少处于被奴役、受压制的境况,而大西洋上的英伦三岛及其沿岸的法国正是推行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