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799962

2019年高中生物必修三同步课件学案与检测: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8张PPT+试卷+学案)

日期:2024-05-16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54802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学案,2019年,生态系统,试卷,PPT+,48张
     一、物质循环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过程: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3)范围:生物圈。 2.特点 (1)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循环性———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二、碳循环 1.循环形式 (1)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2)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 3.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区别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是单方向的。 2.联系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什么特点? 2.碳循环的过程是什么? 3.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4.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有何关系? 探究点一 碳循环 [共研探究]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阅读教材,试以碳循环为例,思考问题: 1.碳在自然界中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以CO2的形式存在。 2.CO2的来源、去路 (1)自然界中的碳元素以CO2的形式被生产者利用,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合成含碳有机物储存在生产者体内,进入生物群落。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往下传递,最终流向分解者。 (3)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都可以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以CO2的形式归还大气。 (4)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 提示:打破碳循环平衡,使大气CO2进入生物群落过程受阻,大气中CO2的含量就会明显增多。 3.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减缓温室效应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以及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造成了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减缓温室效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二是大力植树造林,增加对CO2的吸收。 4.使用农药DDT(难降解)的只有一小部分地区,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一现象说明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和“物质”分别是指什么? 提示:“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如C、H、O、N、P、S等,而不是指生物体内的糖类、脂质、蛋白质等化合物。 [总结升华] 1.碳进出生物群落的途径 2.碳循环图示中各成分的确定方法 图中①与④之间为双箭头,故一个为生产者,另一个为大气中的CO2库;由于①有多个箭头指向其他,所以①为生产者,又由于有多个箭头指向④,所以④为大气中的CO2库;除④外,①和②都指向③,③为分解者,剩余的②为消费者。 [对点演练] 1.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哪种成分(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解析:选A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也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所以生产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是双向箭头,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均有一部分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