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801148

24.《河中石兽》第2课时(课件+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56468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中石兽,2课时,课件,教学设计
    语文R版 七年级下 河中石兽 第二课时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填写下表: 合作探究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僧 原地水中 没做任何思考 不可得 僧 顺流而下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失败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二)深层探究 1、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合作探究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 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 合作探究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合作探究 4、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4、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合作探究 搜集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人名言。 【交流】 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4.力行而后知之真。 ———王夫之 5.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6.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7.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拓展延伸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课后阅读《阅微草堂笔记》 课后作业 中考链接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后特征为洛阳令 ? 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 B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C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4)一老河兵闻之( ) 5)至石之半 ( ) 6)求之下流,固颠( ) 7)然则天下之事…… ( ) 这件事 代词,代石兽 代词,代讲学家的观点 代词,代石兽 代词,代石兽 助词“的” 助词“的” 4、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讲学家的观点 石兽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 (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