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5810933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

日期:2024-11-23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8次 大小:292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七年级,历史,社会,上册,知识点,第三
  • cover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 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地形:河流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水文:湄公河,水网密布,灌溉便利;土壤:深厚、肥沃; 2、种植的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 3、农业生产特点(重要):A、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主;B、生产劳动依靠人工完成,注重协作劳动; 4、区域生活特点:1)干栏式建筑;2)以大米及米制品为食;3)精神生活: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春耕节”和“御耕礼”是当地人们的传统节日;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5、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壤深厚、肥沃,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劳动力丰富(人口稠密)。农业生产的劣势:平原地块较小,易发生水旱灾害。 6、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修筑水渠,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 7、湄公河平原的建筑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特点: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材料,屋顶坡度大,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 好处:A气候湿润,通风防潮;B竹木较多,就地取材;C降水充沛,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用机器种庄稼(美国大平原) 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全年气候温和;地形: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水文: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泊,水源较充足;土壤:肥沃。 2、种植的农作物:小麦、大豆、玉米(旱作农业) 3、农业生产特点(重要):A、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规模大,劳动力需求少;B、机械化程度高,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主)C、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大批粮食外运。 4、区域生活特点:1)人们生活水平较高;2)住房宽敞,还有很大的粮仓和农用机械房;3)出行依靠汽车等交通工具,农庄位于公路附近;4)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 5、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地面积很广,地势平坦。农业生产的劣势:劳动力不足。 6、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发展商品性农业。 7、美国大平原为什么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A、土地平整,旱地为主;B、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C、科技水平发达,拥有先进的农用机械。 8、发展商品性农业的必备条件:A、农业区地广人稀,大面积耕种;B、高度机械化;C、效率高,产量大,剩余多;D、储存条件好;E、交通发达。 9、造成其与湄公河平原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不同。 10、启示: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会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地区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要根据自己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产业,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 第二课 与山为邻 垂直的生计(秘鲁安第斯山区) 1、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从北到南纵贯南美大陆(南美洲西部),全长近9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2、秘鲁安第斯山脉的自然景观特点:?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垂直自然景观)原因:地势高低(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依次为:热带雨林景观、暖温带灌木林景观、寒温带草原景观、寒带终年积雪景观。 3、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农业生产特色) 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在山区的高海拔处,发展畜牧业,放牧骆马和羊驼。 4、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区域生活特色):以适宜山区种植的玉米和马铃薯为食物;驯养羊驼和骆马提供奶、肉、皮革和毛;利用骆马作为山区的运输工具。 5、印第安人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A、顺应自然规律,发展区域经济要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