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明清帝国的兴替 一、明朝的建立 建立 1368年,朱元璋率起义军推翻元朝,建明朝,定都应天(今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统一中国 1368年秋,明军攻占大都,蒙古残余势力逃往漠北。此后,明军先后平定西北,统一中国。 明朝疆域 东北抵日本海、鄂霍茨克海、兀的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云南,东南到大海及海外诸岛。 大修长城: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加固边疆 二、明朝的兴盛的表现 皇权的加强(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政治方面 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思想方面 八股取士 司法方面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 军事方面 削藩、迁都 2.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实施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匠身份,刺激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3.对外交往的密切 派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航道,扩大明朝在世界上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市镇经济的繁荣 5、明朝中后期改革措施 改革赋役制度,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经济的高度繁荣 影响:朱棣在位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又一强盛时期 三、明朝的衰亡 明后期爆发了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走向衰败。 1、衰亡的原因 赋税负担的增加;土地兼并的恶化;常年用兵等。自然灾害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 原因:①明朝后期,政府日趋衰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②后金用兵和连年天灾的重压。 政权:“ ”口号:“ 均田”、“ 免粮” 做法: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粮食的需求。 四、清朝的建立 1.后金的崛起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崛起。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2.清朝的建立 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五、清朝统一全国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起义军。起义军在山海关战败后撤出北京。 六、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 结果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达到中国历史上新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启示 统治者制定政策要顺民心、合民意,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对外抵御外侵略 东南沿海 16世纪中期,戚继光和俞大猷奉命抗倭,抗倭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台湾 概况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签字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1683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我国东南沿海海防。 历史 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等一万多人到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清朝:1662年郑成功驱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 历史意义 1.打击了荷兰的殖民势力,遏制了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张的脚步,维护了祖国统一。 2. 进一步开发台湾,促进民族融合。 巩固东北疆域 1685一168 (?http:?/??/?www.21cnjy.com?)7年,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入侵者。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 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二、加强民族关系 共同作用: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巩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平定 北疆 明朝修筑长城 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大多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6300多公里。 明朝为什么要大修长城?加固边防,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