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13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 一、万隆会议 1、时间: 2、地点: 3、参与国家: 1955年4月 印度尼西亚 万隆 亚洲和非洲国家 亚非会议 2.基本内容 时间 地点 主要 目的 结果 1955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发表《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 讨论共同关心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 研究民族主权、反对种族歧视和殖民主义 讨论亚非国家和人民的世界地位 促进亚非各国的亲善、合作,建立睦邻关系 会议议题: ①促进亚非各国的亲善和合作, 建立友好睦邻关系; ②讨论共同关心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 ③讨论对亚非国家人民具有特别利害关系的问题,如捍卫民族主权和反对种族主义及殖民主义; ④讨论亚非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应作出的贡献。 5、会议结果: 中国政府代表周恩来总 理在大会发言中提出了著名 的“求同存异”方针,得到 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为会 议的最后成功奠定了基础。 会议发表了《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确立了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等十项原则。 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 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评价 地位: 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组织的国际会议。 积极影响: 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加快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 留下了宝贵的“万隆精神” 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以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 意思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 “同” 相同的历史命运 ———都被西方国家侵略过 相同的历史任务 ———反对殖民主义、发展 民族经济、维护民族 独立。 “异” 不同的社会制度 不同的意识形态 6、特点和意义: 会议特点 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日本没有参加会议) 会议意义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加快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 2、形成了“万隆精神”———团结 友谊 合作; 万隆会议为什么能取得圆满成功? 1、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亚非各国领导人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 亚非会议拉开了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序幕 亚非会议的一些倡导国和积极参加国的领导人,都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领导人。 亚非会议倡导的和平、独立原则是不结盟运动和平、中立、不结盟原则的先声,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万隆会议精神的继续和发展。可以说,亚非会议的召开为不结盟运动奠定了组织和思想基础。在亚非会议基础上兴起的不结盟运动和以不结盟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国家是冷战时期反对美苏两超争霸世界及其扩张与战争政策、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万隆精神 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 加强亚非国家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 称为“万隆精神”。 时间 独立的国家 特点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结合课本的地图和内容,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的独立运动的四个阶段 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基 本上是由北向南发展。只有 少数国家采用武装斗争的形 式,大部分民族独立是通过 和平斗争的方式。 二、“非洲独立年” 1、开始时间: 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2、高峰: 1960年———17个国家独立 “非洲独立年” 3、纵深发展: 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 4、结束: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殖民体系也最终瓦解。 战后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 20世纪50-60年代,30多个国家获得了新生 从时间和方位上看非洲独立进程有何特点? 196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