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853297

2019人教高考地理临考前选择题练习及解析(10份打包)

日期:2024-05-04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37575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9,人教,高考,地理,考前,选择
    2019人教高考地理临考前选择题练习(1)及解析 (一)下表中所列的是一年中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差(即一年中昼长最大值-昼长最小值)。据此完成1~2题。 1.四地所处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丁丙甲乙 D.丁丙乙甲 2.乙地的最短昼长值是(  ) A.9小时15分 B.8小时35分 C.10小时25分 D.14小时45分 【解析】第1题,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可知,昼长差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增大。第2题,因为任何地点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昼长和为24小时,设最长昼长为x,则最短昼长为24-x,利用乙地x-(24-x)=5小时30分,可求出x为14小时45分,最短昼长为24-14小时45分=9小时15分。 【答案】1.D 2.A (二)下图示意我国某山某年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3题。 1.该山月平均气温最高与最低值之差的最大值出现在(  ) A.1月的山顶 B.1月的山麓 C.7月的山顶 D.7月的山麓 2.该山最有可能位于(  ) A.浙江省 B.四川省 C.青海省 D.吉林省 3.图中气温值测得时刻各不相同,并分别对应一定的太阳高度,如果用h1、h2、h3、h4分别表示I、II、III、IV在山顶平台测量时的平均太阳高度,则(  ) A.h4> h3> h2 B.h3> h2> h1 C.h4> h2> h3 D.h2> h4> h1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读图可知,该山月平均气温最高与最低值之差的最大值出现在1月的山顶(见下图)。故选A。 第2题,读图可知,该山山麓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4℃左右,应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排除CD;该山海拔4000米,浙江省境内没有海拔如此高的山,浙江第一山———龙泉黄茅尖海拔1929米。排除A。故选B。第3题,图中气温值测得时刻各不相同,并分别对应一定的太阳高度。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山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川省境内。夏季,同一时刻山顶的平均太阳高度较高;同一月份,气温较高时平均太阳高度较高。如果用h1、h2、h3、h4分别表示I、II、III、IV在山顶平台测量时的平均太阳高度,则h2> h1,h4> h3,h4> h2;一般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太阳高度小,所以h2>h3。综合以上分析,h4> h2> h3。故选C。 【答案】1.A 2.B 3.C (三)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3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第1题,抓住黄土高原的核心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能够起到固定表土、减少径流的作用,故A正确。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那么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需要达到某一阈值才能完成。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一方面会影响水库水源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用水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势必会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河流在洪水期不需要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AC错误。第3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