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854076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课件: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24张PPT+音频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1098150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一步,2019,PPT+,24张,再走,年秋
    课件24张PPT。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1.积累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把握 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3.激发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学习目标作者介绍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专业心理学家。其作品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等。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有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中,往往会有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情况。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和分叙(平叙)五种。知识链接 (1)订正字音  灼人( zhuó )   气喘吁吁( xū )  突兀( wù ) 耸立( sǒnɡ ) 参差( cēn cī ) 臭椿( chūn ) 岩脊( jǐ ) 滑稽( jī ) 嘘声( xū ) 晕眩( xuàn ) 恍惚( hū ) 安慰( wèi ) 口吻( wěn ) 抽噎( yē )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突兀:高耸的样子。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嘘声:发出“嘘”的声音来制止、驱逐或嘲笑。 晕眩:眩晕,感觉本身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 天旋地转:形容眩晕时的感觉。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安慰:使心情安适。 口吻: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彩。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遥不可及:指很远很远。 惊慌失措:指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1.第1自然段交代了记叙文的哪几个要素? 整体感知 “费城”,点明事件发生的地点。 “七月天”,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 “厌倦了”“寻觅其他好玩的事”,点明了爬悬崖的原因。 2.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六要素) 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他游戏玩厌了,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在父亲的策略引导下,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我”为什么“犹豫了”?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悬崖了呢? 因为“我”体质弱,而且母亲又“警告”过“我”不能去冒险,使“我”缺乏其他孩子的活泼勇敢。而“我”最终决定跟着伙伴们去爬悬崖是因为“我”怕被伙伴们讥笑,不想做胆小鬼。这说明“我”也想战胜自己的怯懦。 1.试从第7~9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我”当时的状态和处境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内容探究 “犹豫不决”“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怦怦地跳动”,“吓坏了”“缓慢地爬着”“反胃”“偷偷地抓住”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紧张的心理和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艰难处境。 2.第17、18自然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用傍晚时分暗淡、沉寂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恐惧和不自信的心理。悬崖已令“我”恐惧不堪了,加上如此寂静、黑暗的环境,可见“我”的无助,同时也暗示“我”在悬崖上待的时间之长。 3.文中在写“我”攀爬悬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了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的顺利攀爬相对比,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那些孩子对弱者的漠视与嘲讽。 4.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的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随后:信心大增(“再一次,我做到了。”)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