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959317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3.8《拿来主义》教案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1428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高一,语文,必修,拿来主义,教案
  • cover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杂文,为解放后各个版本教材所必选但它的思路结构在语文教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语文4”又把它的思路结构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前的《单元提示》中要求:“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要求:“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由此可见,理清本文结构是教学此文绕不过去的坎,所以又引起了新一轮的探讨我们打算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求得对《拿来主义》文本思路的把握 【教学方法】 所谓问题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因此,教学的模式应该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让阅读、理解在学生个人阅读分析与同伴讨论活动中完成 教师只是引导者,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实践,也可以由学生质疑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反对独白式的分析、讲授每一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向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 【教学过程】 一、全文总思路 1.本文的题目是“拿来主义”,通读全文,请用原话回答: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在文章的第5段中,鲁迅有明确的表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2.“拿来主义”就是主张“拿来”,对吗? 明确: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不只是主张“拿来”,同时也主张“送去”,既送出去与人交流,又拿进来学习创造,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3.作者在第5段中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请你据此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明确:根据这一段的表述,文章自然地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论述“送去”,是破;后面论述“拿来”,是立;本段为“送去”与“拿来”中间的过渡段落 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前面部分论述的是“送去”的表现与危害,后面论述的是“拿来”的主张及意义这是全文总的思路 二、“送去”的表现 1.前面说过,拿来主义主张“既送又拿”,请认真地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找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的本质区别 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 闭关主义:不送不拿 送去主义:只送不拿 拿来主义:既送又拿 2.认真阅读第1、2段,在文中勾画出统领这两段文字的观点句 明确:文章的第1、2段论述了中国从“不送不拿”的闭关政策失败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这句话是第1、2段的观点,而不只是第1段的观点主义是系统的主张,“送去”要上升为“送去主义”,只有第1段论述的“送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第2段“不拿”的支撑,只有“只送不拿”的主张和表现才是“送去主义”,否则,就只是“送去”而不是“送去主义” 第2段表明,在送去的同时,不但没有人“拿来”,甚至还没有人说过要“拿来”,而且连“礼尚往来”的“仪节”都放弃只有加上这段论述,才是一味的“送去”,才是“送去主义”第2段实际上就是第1段的结束句,但作者为了强调没有人主张“拿来”才把它独立成段的 3.我们现在也在把我们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出去,我们是不是也在实行“送去主义”?为什么? 明确:二者的区别在于,民国时期是只有送出去,没有拿进来我们现在在“送去”的同时,也在“拿来”,他国文化也在我国展览、传播(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当时文化交流的情况举出一些实例) 4.第1段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段总体上运用的是例证法,用“学艺”之例来证明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