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959415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课件教案(打包6套)新人教版必修3

日期:2024-04-3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581670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发展,必修,人教,新人教,6套,打包
    第26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纲呈现] 1.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2.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及江苏省辖市的分布。 [考纲解读] 1.了解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2.学会比较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点) 3.掌握从静态(横向)和动态(纵向)的角度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难点) [思维导图] 考点一 区域特征分析 1.区域概念、特征 (1)区域概念 ①区域产生的前提是地区间存在差异。 ②区域是由人为划分的,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 (2)区域特征 ①开放性:与其他区域有一定联系。 ②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③差异性:同等级区域之间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要素存在明显差异。 2.区域特征分析 (1) (2) (3) (4) (5) 考向 区域特征的判断 (2018·全国文综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1.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 A.车流量大 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多 D.两侧村庄多 答案 B 解析 B对:乙、丁路段位于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沿线平均坡度较大,因此平均限速较低。A错:西南地区经济水平较低,车流量相对较小。C错:沿线地区气候湿润,工业薄弱,空气中粉尘等颗粒物较少,不易形成霾。D错:西南地区村庄比较分散,而且高速公路两侧有隔离设施。 (2017·全国文综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2~4题。 2.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3.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4.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 答案 2.C 3.D 4.D 解析 第2题,淮河在洪泽湖以东部分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第3题,由于长江的阻隔作用,造成苏南和苏北地域联系不便,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异明显。第4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珠江三角洲的一些村落至今仍保留着六百多年前以蚝壳作主体材料,用含有蚝壳灰、石灰、糯米饭、糖等泥合物黏结并镶嵌为墙的古建筑,称为“蚝宅”(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蚝宅”(  ) A.就地取材,但严重破坏海洋生态 B.墙体棱角多,防火耐高温性能好 C.墙体坚固,可以抵御台风侵袭 D.墙体空隙大,利于室内保温 6.当地“蚝宅”最合理的利用方式是(  ) A.将当地人口迁出,建立博物馆 B.在当地大量推广“蚝宅”建设 C.吸引外来人口定居,提高房屋利用率 D.发展房屋租赁,促进民俗旅游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古建筑墙的主体材料为当地的蚝壳,保留至今已有六百多年,说明该建筑墙体坚固,可以抵御台风侵袭,C正确。第6题,传统民居利用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大量人口迁入、迁出都不符合当地可持续发展需求,A、C错误;题干中要求对保留下来的“蚝宅”进行合理利用,而非重新建设,B错误,D正确。 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差异的成因 (1)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