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976664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含解析)(打包5套)新人教版选修3

日期:2024-05-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5次 大小:90361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8,学案,选修,人教,新人教,5套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必清·线索导引] 线索1:两极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冷战的开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两极格局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同盟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两强为中心的雅尔塔体系;随着大战结束,美国力图称霸世界,美苏关系破裂,西方国家对苏联发动了冷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抗冷战,1950年社会主义阵营形成;1955年,随着华约组织的建立,欧洲出现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线索2:美苏争霸及两极格局的瓦解:美苏对峙,开始争霸→“缓和”外交,苏联攻势→美新“遏制”,苏联防御→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赫鲁晓夫提出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要求,美苏争霸局面开始形成,双方缓和与紧张并存,但优势在美;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提出“缓和”外交,调整全球战略,而苏联采取进攻战略,霸权主义达到顶峰;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而苏联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转为战略防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必记·精要盘点] 一、美苏争霸的阶段特征及重大事件 阶段 时间 双方首脑 特征 史实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   艾森豪威尔、肯尼迪、赫鲁晓夫 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国 缓和:赫鲁晓夫访美;“戴维营精神”紧张: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尼克松、勃列日涅夫 苏处于攻势,美处于守势 苏:对欧洲采用“缓和”战略;在亚洲、非洲进行扩张活动美:从越南撤军;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 里根、戈尔巴乔夫 美对苏采取强硬政策,苏进行全面收缩 苏:从阿富汗撤军;放松对东欧的控制;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美:以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力量;实施“星球大战计划” 二、两极格局演变的过程和特点 1.演变过程: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对峙局面。它形成于二战结束后,初期表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 2.主要特点 (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界线比较分明和稳定。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冷战是美苏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遏制。两极格局是二战后特有的历史现象,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单元质量检测(四)]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下列史实符合的是(  ) 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管理东北三省 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 D.同意苏联提出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解析:选D 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是保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这牺牲了中国的利益,故选D项。A项在九一八事变后做出的;B项只是说了慕尼黑阴谋的内容;C项材料并未涉及。 2.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新敌人”指的是(  ) A.美国       B.德国 C.苏联 D.日本 解析:选C 根据“昨天的光荣的盟国”排除B、D两项;二战结束前后,英国与美国始终是盟国,排除A项;二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此后开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