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981114

第五单元 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1次 大小:705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五,单元,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
  • cover
第五单元 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彩浓的语言特点。 4.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学习过程 一、落实字词———夯实基础 1.注音。 慨叹(  )    省悟(  )    诓骗(  ) 诬蔑(  ) 脂粉(  ) 脊梁(  ) 抹杀(  ) 抹布(  ) 拐弯抹角(  ) 前仆后继(  ) 搽粉(  ) 2.解释下列词语。 (1)玄虚: (2)渺茫: (3)怀古伤今: (4)为民请命: (5)自欺欺人: (6)舍身求法: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鲁迅先生针对当时部分人的观点“       ———,进行批驳,首先直接反驳,敌方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的是“   ———;求神拜佛,发展着“   ———。接着间接反驳,指出“               ———,歌颂中华民族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筋骨和脊梁”,鼓舞人民的自信心。?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4.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6.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7.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8.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三、合作交流———小组探究 9.第1段“公开”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10.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11.第3段中“他信力”的表达效果如何?“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是什么?   12.如何理解“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四、品读讨论———感悟主旨 13.“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14.“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15.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16.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参考答案   1.kǎi xǐng kuāng wū zhī jǐ mǒ mā mò pū chá 2.(1)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2)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 (3)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4)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5)指不肯面对事实。 (6)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他信力 自欺力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4.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6.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7.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8.直接反驳: 信“地”信“物”信“国联”———曾经有过“他信力”(仿词)。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有中国的脊梁。 9.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见不得人的事。 10.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叫归谬法。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在论证方法上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和力量。 11.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 含义:指下文“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