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993796

辽宁省沈阳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0次 大小:2263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辽宁省,沈阳,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
  • cover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阶段考试(6月)试题 高二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共67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 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12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 周至春秋时期 言“和”的几 种主要涵义。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 在语词方面 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 艺术形象中,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 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 徐复观先生说 ,中国文化“走 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 的亲和倾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 集中、最完整的体现。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 和美艳(《桃夭》 );观梅花盛 开而衰,即悲 青春和爱情之 流逝(《摽有 梅》);见风 雨鸡鸣,则有 亲人之盼(《风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 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对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的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本源于周代礼乐文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葛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又不忍卒读。显然,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 情感,是不能写出的。 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 和原则。 (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 1.下列有关原文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 B. 《诗经 》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 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 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 生命共感意识。 C.刘勰所言的人 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 ,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 D.《诗经》中包 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 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 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从多个方 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 B.文章通过多以 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一的。 C.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