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019537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4-04-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2803141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课,诸侯,纷争,变法,运动,课件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东周历史分期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战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诸子百家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关系,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3.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的交流发展,加深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商鞅变法;诸子百家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现的时代发展潮流;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知识概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西周之后东周的相关内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东周开始,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一个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大解放的时期,历史发展的轨迹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1.大动荡:(军事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2.大变革:(政治上)为富国强兵,各国通过改革变法,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大发展:(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大解放:(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PPT 夏禹铸九鼎 教师: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古代中国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鼎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同学们听说过问鼎中原的典故吗?那么,“楚王问鼎”的典故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东周时期王权衰落,礼崩乐坏。 【讲授新课】 『新知讲解』 教师:展示PPT ,讲解东周历史分期及春秋战国名称由来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新知讲解』 一. 春秋战国时期之社会———大动荡 教师出示PPT 春秋列国示意图 学生:找出春秋五霸的相应国家及位置 教师补充:春秋五霸还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的说法,教材采用了流传较广的说法。 教师出示战国示意图 教师:春秋后期,晋国公室逐渐衰落,士大夫崛起。公元前475年,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了晋国的领土,晋国灭亡。这一时期,公室丧失政权的还有东方的齐国,齐国本是姬姓吕氏的封国,从公元前489年-公元前379年,陈国田氏逐步取代了吕氏,成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从此,东周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七个实力比较强大的国家,史称“战国七雄”。 学生:明确战国七雄的位置及国家名称。 『材料引导』 思考:这三幅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社会现象? 学生思考并回答: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家数量不断减少,呈统一的趋势。 教师出示材料:材料:春秋中期,随着中原各国的强大与争霸,戎狄蛮夷先后被征服、吞并,如西戎为秦所驱,赤狄、白狄为晋所灭,莱夷为齐所灭,濮夷为楚、鲁所灭,蛮为楚所灭。到春秋末年,戎狄蛮夷逐步被华夏所同化,华夷差别慢慢地消失了。 思考:诸侯争霸的消极影响是显著的,但有什么积极影响呢? 学生回答:中原各国居民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密切,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补充:华夏族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认同的民族称号,华夏也称“夏”、“诸夏”。华夏又称中夏。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夏”又称“中华”。居于中原地区的居民自称华夏,周边民族也认同了华夏观念。东汉以后华夏族开始接受“汉人”的称呼,但是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