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023766

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扫描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4次 大小:19696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二,学期,期末
  • cover
PAGE 2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答题卷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T整、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 清晰 上的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 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 显然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 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 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最著名的莫过于松、竹、梅了。中国古代文学 尤其是抒情文学作品的情感诉求和思想意蕴,大多是通过这些物象或由这些物象所构造的意境完 成的。这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陶冶性情、涵养人格、砥砺人生的重要参照物,古人因而大多喜欢 与这些自然事物为邻,甚至视其为至亲家人 这些自然事物中,松、竹、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美好品质和德 行,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自然属性,而是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也 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的观念,就人格构成而言,既强调“入世”所 需妥的积极进取、正直忠勇、刚毅坚韧的品德和意志,也重视“出世”所保有的清高孤做、淡泊宁静、 飘逸萧散的情怀和意趣。这样的文化和人格诉求,正好与松、竹、梅的某些特性相对应,松、竹、梅自 然就成了古人这种人格力量的化身。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 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 凌霜做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 “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 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古人论人讲“风骨奇伟”“风骨清举”,论画讲 “气韵生动”“骨梗有力”,论书“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刘勰论文,则在各体文章风格中,独标风骨, 提倡一种“风清骨峻”的文章风格。凡此种种,由评品人物到鉴赏书画、谈文论艺,风骨都是一个普 遍运用的标准。可见,风骨不是某个艺术门类的概念,也不是某些个人的偏好,而是一个普遍适用 的范畴。宗白华说:“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发源于人 格美的评賞。”这种从“人物品藻”出发,“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而后遍及整个艺文领城的碗学,不 啻就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因而风骨既是一个美学范畴,同时又是一个文化学范畴。在审美领域, 它是一个极高的标准,在文化领域,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对松、竹、梅的喜爱,既是一种审美鉴赏,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选自於可训《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2018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松、竹、梅象征着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体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