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046652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牡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541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
  • cover
牡一中2018级高一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要求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固定区域内答题,固定区域外作答无效。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由传统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与科技对艺术助力的震撼和艺术对科技批判的震惊相比,科技对于艺术的发威、震慑或制约是一种“含蓄的震慑力”。 现代社会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理性往往有条件转变为主流意识形态。那些脱离科学常识的艺术创意受到科技理性的严肃批判,被当成是迷信。在科技理性兴起之后,神话与传说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它们是不可由同行复制并检验的。科技并不是以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为目标,而是实实在在驾驭自然力。因此,当科技昌明之际,神话就销声匿迹了。与之遭受类似挤压的还有仙妖、魔法、玄幻之类精神产品。这是现代性的应有之义。 艺术历来被视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才能或产品。尽管如此,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不仅是那些需要学徒吃苦耐劳的艺术复制环节逐渐被相对轻松的数码加工所取代,那些需要真人演员通过涉险展示勇气与才华的角色逐渐被数码特效所取代,并且,那些本来仰仗天才、灵感、直觉、顿悟的领域也渐渐为人工智能所蚕食。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由人设计和应用的阶段,虽然在感知、记忆、应对、决策等方面显示出某种与人类智能相似的特征,但既没有自身需要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动机、态度,也没有独立意志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仍然是人类的助手而已。不过,许多人早就预言上述局面发生根本变化的“奇点”。这种质变是否会真的发生,只有历史发展才能回答。 如今,科技与艺术互动的平台已经不限国家,甚至也不限于区域性国家联盟,而是联合国这样的世界性组织。科技交流更多被当成硬实力输出,艺术交流被当成软实力输出,通过艺术展示科技实力(或者通过科技展示艺术实力)则构成了巧实力的一种形态。这类文化产品通常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仅推广了其意识形态,且展示了其科技水准,在精神层面对被输出国家的观众形成了某种震慑。在科技实力的裹挟下,艺术的交往功能可能被扭曲,自由精神可能萎缩,创新创造可能走上歧途,不仅无助于人类形成和巩固命运共同体意识,反而可能加剧当下不同文化与文明、不同民族与种族、不同国家与国际组织间的对立和冲突。 科技理性对于艺术感性的制约、人工智能对于艺术角色的取代、科技实力对于艺术精神的裹挟,体现了科技对于艺术的震慑。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博弈对信息时代的社会心理来说堪称举足轻重,值得深入研究。当然,我们希望这种博弈是非零和性质的。 (节选自黄鸣奋《信息时代科学与艺术互动的三种模式》)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脱离科学常识,不可被复制并检验,艺术创意受到科技理性的批判,神话也在科技昌明时消亡了。 B.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类所扮演的艺术角色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艺术工作者因此下岗。 C.巧实力文化产品在精神层面会对被输出国家或地区形成震慑,这有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与维护。 D.目前人工智能还依赖于人根据应用目的进行设计,没有独立意志,但其发展将带来令人担忧的前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紧扣信息时代这一立论背景,对当下科学与艺术如何良性互动具有现实意义。 B.文章提出科技对于艺术有“含蓄的震慑力”,并从三个层面展开并列式论证。 C.文章第四段连用三个“可能”分析科技裹挟下的艺术的命运,表明作者观点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