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内容: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57-58页第5课时。 二、教材分析: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习认识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等,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基础上教学的,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沉浮实验。这是本课的重点。沉浮实验仍然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由于被检测的物体必须是实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头、金属和塑料制成的物品,学生将很容易观察到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金属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头、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我希望学生能够进而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系。这一认识的形成将对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密度概念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或由材料制成的物体。其他有关沉与浮的问题将在五年级的科学课里去研究。二、认识木头: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将对木头特性的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的后面进行。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因此,我是这样处理教材:指导学生按“问题--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科学认识程序设计教学的。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放在水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材料的特性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通过本内容的研究与学习,旨在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常见材料物理性 质的理解。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实验,本课就是想通过实验前的启发与引导,对实验的观察记录进行总结,让学生猜一猜教师给出的物品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进行分类,提出验证的方法。在教师的规范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对实验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结果”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教学条件分析: (1)教学常见物品沉浮实验,认识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和形状无关,而是与材料有关,金属类材料制成的实心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沉的,塑料和木头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纸的情况比较特殊,开始时可能是浮的,全部浸湿后会沉入水底。 (2)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木质材料的物品,说明其的特性,多媒体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对木头特性的认识扩展到更远的方面,丰富了学生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强化了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五、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②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①用简单实验的方法验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②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②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③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六、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验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七、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八、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塑料片、塑料棒、、小木块、木片、螺丝钉、小铁珠、玻璃球、玻璃片等。(必须是实心物品)。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要求,实验表格,一些木质材料的图片。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