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056792

6.25.1诗词五首-饮酒(其五)(同步课件)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28096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6.25.1,诗词,五首,饮酒,其五,同步
  • cover
课件20张PPT。饮酒(其五)[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801010201R81062401XY 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余尔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陶渊明及写作背景壹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人。被称为“田园诗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本诗主要表现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遥望南山,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此种情味,何其隽永。梳理诗歌内容贰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建造房舍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诗人虽身居闹市,内心却宁静脱俗。设置悬念。“车马喧”是官场你争我夺、互相倾轧的写照。喧嚣扰攘的尘世。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饮酒(其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心里远离了尘世,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采用问答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诗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言语之间尽显自豪自足之情。偏远,偏僻。如此,这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边的篱笆在东边的篱笆附近采野菊,悠然自得的欣赏南山的景色。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悠然”形象的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闲适淡泊的样子。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相伴而还。山间的云气。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诗人由飞鸟悟出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不胜欣慰。饮酒(其五)傍晚。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指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就是隐居生活。“真”即人的自然本性,“真意”即人生理想。“忘言”是说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而这种生活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德。这两句充分点名了全诗的主旨。饮酒(其五)分辨归纳总结无车马喧心远地偏内心恬淡情景相融 悠闲自得采菊悠然饮酒(其五)闲适淡泊生活平静山气、鸟飞生命真谛探究文章写作特色叁写作特色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中,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适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直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1)情景相融,意境深远写作特色 如开头四句平易的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谨。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这种结构高明在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就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2)语言朴素,结构严谨问题探究只有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深入理解这两句诗。陶渊明快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和狡诈。为了生计,他几次出仕,但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怎样理解本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这里所说的“车马”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任然离不开“人境”,但却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诗人说“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再于居所是否偏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了,就可以视闹市若幽谷。主题归纳这首五言古诗通过诗人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诗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