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062352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8次 大小:1699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常考,知识,盘点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记承天寺夜游 常考知识点 1.资料链接 (1)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2.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描写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对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写作特点 ①层次分明。文章虽然就是一段,但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可见。 ②行文自然。按照所想———所为———所见———所感来写,一气呵成,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③叙事简洁。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节,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更显得紧凑。 ④写景别致。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 古义:仅仅,只是 今义:常用语转折 ②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里 今义:中间的 (2)重点字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②怀民未寝:睡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④相与步中庭:共同,一起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⑥月色入户:窗户 ⑦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走。 ⑧解衣欲睡:脱、 脱下 (3)重要句子翻译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7)问题探究 ①“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②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答: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③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④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 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答: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