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070555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专题七 现代文阅读 课件(16张ppt)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6次 大小:5416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初中,文阅读,16张,课件,阅读,现代
  • cover
课件16张PPT。现代文阅读专题七一、[2018?安徽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9页第1-5题。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炼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名称对中心论点进行概括。地名要让人记得住乡愁。2.文章批评了取地名时的哪些不正常现象?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第①段:“洋地名入侵……” 第②段:“比如地名雷同、缺乏特色……”“还有就是,一些地方存在随意改名的现象……”①滥用洋地名;②地名雷同,缺乏特色;③随意改名。3.第③段画横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通读全文,结合画线句子的前后句理解句意,并结合论证方法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根据文章第③段“现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地城归属感看似削弱了,然而对家乡有认同感的人,依然会大大方方展示自己的籍贯”可知,“这”承接上文,指的是“对家长有认同感的人会大大方方说出自己的籍贯”一事。画线句子中,举荆州与三国故事、西安案板街与唐朝、绍兴与鲁迅故乡的例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该段“地名从来不是空荡荡的概念,它和当地气候风俗、经济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论点。举例论证。以荆州、西安案板街、绍兴为例,论证了“地名从来不是空荡荡的概念,它和当地气候风俗、经济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观点。3.第③段画横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4.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这正是文化基因的力量”中“这”指的是什么?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意义。解答此题的方法是往这个词的前边找。离这个词最近的一句话或几句话。现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地域归属感看似削弱了,然而对家乡有认同感的人,依然会大大方方展示自己的籍贯。5.结合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具体在地名上,也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的看法。结合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示例:①要有文化自信,不能盲目取洋地名;②要尊重传统文化,保存具有历史含义的地名;③多向专家要看法,多向百姓要意见。二、[2018?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100页第1-5题。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的主要人物有“我”和“老夫妻”;事件是:我每晚放学经过小巷时,一对老夫妻点燃一盏灯为我照明。根据这些要素概括主要内容即可。二、[2018?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100页第1-5题。示例:本文记叙了“我”晚自习放学经过小巷时,一对老夫妻点燃一盏灯为“我”照明的故事,赞美了这对老夫妻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2.请分析第⑨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前文的内容来看,“温暖”在这里不仅是指温度适宜,更是指“我”看到那盏灯,感受到老人对我的爱意,心中感到温暖。从前文可以知道,老奶奶已经去世,只剩下老头一个人,所以我感到灯光是“孤独”,是指老人的孤独。据此分析作答即可。2.请分析第⑨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示例:“温暖”是指“我”看到那盏灯心中涌起的暖意,感受到老人对“我”的关爱,心生感激之情;“孤独”是指老人失去老伴,只剩下一个人。 3.请从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环境描写示例:环境描写,渲染了小巷里寒冷凄凉的氛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