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106066

15《诫子书》常考知识盘点及练习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6次 大小:12120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诫子书,常考,知识,盘点,练习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诫子书》 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避乱荆州,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经刘备三顾茅庐,出来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任丞相。建兴元年(223),刘备病死,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无大小,均由他决定。他在巩固蜀汉内部,积蓄力量以后,多次北伐曹魏,争取统一中国,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战场。谥忠武。著有《诸葛亮集》。 (2)《诫子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一说诸葛乔)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2.文章中心概括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3.写作特点 (1)文短意深。本文仅86个字,却将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讲的深刻透彻,道出了学与静、才与学、志与学的关系,强调了淡泊宁静的价值。本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富有智慧和理性,因此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2)感情真挚。本文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望,又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 (3)骈散结合。本文除开头“夫君子之行”和最后的“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外,中间运用了多组骈句。骈散句的结合,使得本文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富有气势。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非澹泊无以明志 “澹泊”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2)古今异义 ①夫君子之行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今义:丈夫 ②夫君子之行 古义:操守、品德 今义:行动,行为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集中精力,不分散精力 今义:环境(心情)安静 ④非学无以广才 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⑤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慢,与“快”相对 ⑥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轻浮 今义:地势险要、复杂,不宜通过;险要 ⑦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⑧年与时驰 古义:疾行,快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⑨意与日去 古义:岁月 今义:白天 ⑩意与日去 古义:消失 今义:离开所在地到别的去处 ?悲守穷庐 古义:破,简陋 今义:没有财物 (3)一词多义 ①行:夫君子之行(名词,品德、操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动词,行走) 与友期行(名词,同行) ②以: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来) 非学无以广才(介词,用来) 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借) ③学:非学无以广才(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④成: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遂成枯落(形成,变为) ⑤遂:遂成枯落(终于)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⑥意:意与日去(意志) 宾客意少舒(神情) ⑦驰: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 ⑧及:将复何及(来得及) 及其日中如探汤(等到) (4)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作名词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原意为遥远的,文中指远大目标 多不接世 多:原意为形容数量大,与“少”“寡”相对,文中指多数人 ②名词作动词 非志无以成才 志:原意为志向,文中指立志向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原意为明亮,文中指使……坚定,明确 非学无以广才 广:原意为多,文中指使……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