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126178

重庆市区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5次 大小:5762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重庆市,区县,2018-2019,学年,高二,学期
  • cover
2019 年春高二(下)期末测试卷语 文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互联网+”正在极速转向“人工智能+”时代。中外学者往往用技术“爆炸”“奇点”“革命”等来描述人工智能(以下简称 AI)的扩张速度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英国学者卡鲁斯·蔡斯指出:“智能爆炸的可能性通常被称为技术奇点。对于人类来说,这有可能是惊人的好消息,也有可能是灾难性的一刻。”而全球大众传媒似乎主要在渲染“灾难性”一面。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而当今天 AI 似乎也可以有“思想”的时候,我们人类的尊严正在被机器“冒犯”。除了“思想(哲学)”外,在 AI引发的艺术文化生产革命中,这种尊严也正在被“冒犯”:电脑自动作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 AI 也可以作曲了……这其中的“现象级事件”似乎应该是微软 AI 机器人小冰竟然开始作诗,并且还出版了一本像模像样的诗集。 现代人对于自己的尊严被冒犯所产生的抵触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本能反———对于闯入文艺创作领域 的 AI,传统意义上的文艺生产主体,尤其是艺术家,目前的总体情绪大抵就是如此,这从他们公开发表的一些言论可见一斑。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抵触可被理解为一种全新的“卢德谬论”。“卢德谬论”是发展经济学中的观 点。19 世纪,蓝领工人认为在生产中应用自动化机器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导致失业率增加。现在这一观念又在人类与 AI 的关系中得到了更加直观的呈现。 对未知事物产生恐惧,是人常有的另一种本能反应,这种恐惧与抵触情绪交织在一起,会深刻影响我们对于 AI 的认知。这种复杂的情绪很早就被好莱坞电影工业充分利用,生产出一部又一部智能机器人威胁乃至取代、毁灭人类的科幻大片。近年来,随着 AI 的爆炸性发展,有关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索菲亚等的商业噱头在大众媒体上疯狂传播,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 AI 的恐惧和抵触,放大了对 AI 认知的“卢德谬论”。 艺术家普遍认为,没有“情感”的冰冷机器所生产的“艺术品”,无法触动人的审美情感并引发心理审美反应,因此不具有欣赏价值。但是,如果我们对上述观点进行深入反思,会发现不少问题。假如没有情感的“自然” 所“生产”出的景物能引发人的审美参与,那么由机器创作的“艺术品”未必就不能与人类进行审美互动。根据“图灵测试”原则,一个人和一台拥有智能的机器设备被隔开,在互不相知的情况下进行随机的提问交流,如果超过三成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对方是机器设备,那就代表了这台设备拥有“人类智能”———这种图灵测试也可用来对 AI 所生产的艺术品进行测试,以证明 AI 机器是否具有审美智能。AI 可以模拟人的大脑神经或心理反应,其所生产的艺术品也能相应地引发人脑神经或心理的审美反———这至少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能的。我们可以质疑当前 AI 的思想或艺术创作能力,但是应该明白,AI 还处于“婴幼儿”期,其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能力具有无限潜能,尽管在其成长过程中还需要人类提供帮助。 面对全球对 AI 的认知状况,只有人文主义情怀是不够的,科学的理性反思非常必要———文化理论研究大有 可为。 (摘编自刘方喜《从“机械复制”到“机械原创”:人工智能引发文化生产革命》)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面对人工智能急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