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142097

19.《苏州园林》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件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53596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苏州园林,课时,教学设计,课件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方法; 2、掌握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3、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从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以及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方法;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游览了苏州园林,初步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苏州园林的美。 三、“赏”园林 1、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即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 1)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 5)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 7)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2、请大家读一读,说说你对这篇课文的结尾部分有什么看法?(屏显) 我觉得这是故意给文章留出让读者品味的余地,可以说的还有很多,但又不说完,让读者自己去欣赏和了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叶圣陶先生曾经也是一位语文老师,而且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 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 。 (屏显 :)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 。 曾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 。 以后,在中学 、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 。 “五四 ”前夕开始写作 。 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 。 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 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 本文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 最初是以 “拙政诸园寄深眷 ———谈苏州园林”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 年第 4 期上。 读了这则材料,大家说叶圣陶这一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这是一本摄影集,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自己去看吧! 作为一篇序文,《苏州园林》已经非常成功了 !结尾简单的一笔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言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四、 “品”园林 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的典范。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 7、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 ,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标本”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说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