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158784

人教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资料、复习补习资料:第03讲 总复习:散文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4次 大小:506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复习,资料,人教,语文,高三,一轮
  • cover
散 文 学习目标 1、复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担任《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编辑,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1、“超然”与“矛盾”的心语 ???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的优秀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活写照。 ??? 2、彷徨苦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927年7月,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这时朱自清思想十分苦闷,他不满现实但又看不到出路。在前一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作者怀着愤怒的心情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哀韦杰三君》(悼念“三?一八”死难的清华学生)。写文章的这一年,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出现了白色恐怖的情景。以上种种,都是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背景。可见《荷塘月色》写景抒情,并不是悠闲者的自我消遣。细读文章,“我”于夜深人静时出游荷塘,对待象征圣洁、光明的荷花、明月,赏心悦目,抒发个人淡淡的喜悦,借以消除“不宁静”的心情,也就是内心的矛盾、苦闷,表现了那一历史时期里部分知识分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磊落的情怀。 ??? 3、理想破灭,追求刹那安宁 他在文章中用“静”———小路的“静”、踽踽独行的“静”、荷塘的“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心里颇不宁静”,静到了“路上阴森森的”,月光“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则内心可怕的孤寂可见,而自己曾经向往的革命如同现在“惦着”的江南采莲的盛景一般,去而不复了。理想的破灭使《荷塘月色》的山光水色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再也见不到《绿》中那种柔美、明快的感情和生机勃发的精神了。为了获得心里暂时的宁静,他独自沿着荷塘小径背着手踱着,忽然觉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世界”就是在“茫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的“独处妙处”的境界。这种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的自由境地,就是他要摆脱由现实扰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故都的秋》 据郁达夫日记记载,《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作于1934年8月17日,是他到北京的第四天。郁达夫第一次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