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161245

人教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资料、复习补习资料:第30讲 总复习:虚词之常见虚词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4次 大小:5316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复习,虚词,资料,人教,补习,教学
  • cover
常见虚词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考试大纲》在“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总体要求下,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基本前提。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虚词,《考试大纲》明确划定了18个,但高考的命题重点要集中在文言文课文中几个常见、常用的虚词上面。 《考试大纲》要求的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命题趋势 能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了解,而不是机械识记。 《考试大纲》确定的考查范围为18个虚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以考查能否分辨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用法的异同为目的;通常引用教材中的文言语句,与所选阅读材料中的句子比较;淡化词义而强调用法分析。 知识讲解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梳理:乎、乃、何、且、若、所、为、也、因、于、与、则、者。 乎 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 (1)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2)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吗”。例,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例, (7)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序》) (8)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介词 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 (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乎:于) (10)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1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劝学》)(乎:对) 作词尾 译为“……的样子”。例, (1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1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乃 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 (15)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 (1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 (19)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作代词 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