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164036

2.7 风的成因 教案

日期:2024-06-05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147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成因,教案
  • cover
7.风的成因 【教材简析】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风的神奇,形成热爱自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小风车、打火枪。 小组: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小风车] 1.出示小风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来?(预设:用嘴吹、用扇子扇、拿着风车跑) 提问:是什么让它转起来的?(预设:风) 2.提问: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形成风?引导学生知道外力的作用让空气流动形成了风。板书:外力 空气流动 3.讲述:风看的见吗?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看其他事物的变化,才能间接地看到风。比如看到大树摇晃、国旗飘扬、炊烟飘散、风车转动就知道起风了。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没有外力的作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揭示课题:风的成因(板书) 二、探索:风的成因模拟实验(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1.课件出示一幅“炊烟飘散”的图片,提问:从烟的方向能判断空气流动了吗?没有外力,是什么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上节课的热气球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2.提问:同学们刚才在纸筒中点燃蜡烛,热空气会怎么流动?空气受热上升后,纸筒内就没有空气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外面的冷空气会从小孔中补充进去。 3.提问:但是我们看不见空气有没有进去,可以借助什么间接看到空气的流动?出示蚊香。 4.讲述:蚊香的烟可以让我们看到空气是否会流进纸筒,但纸筒里面是怎么流动的还是看不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