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165336

第24课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识提纲

日期:2024-04-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59次 大小:612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4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日战争,胜利
  • cover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标内容】 一、初中历史课标(2011年版)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 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二、高中历史课标(2017年版) 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在战略上密切配合,抵抗侵略。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以游击战为主,在极端困难时坚持抗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这是近代以来首次完胜的反侵略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与伟大复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重新确立了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时空定位】 【知识提纲】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大规模会战 (一)防御阶段(1937-1941.10) 1.淞沪会战(1937.8-1937.11) (1)背景:八一三事变 1937.8.13,日军进攻上海,侵略矛头指向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 (2)战果:毙伤日军4万余人。 (3)意义: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2.忻口会战(1937.9-1937.11) (1)背景:日军逼近山西太原。 (2)战果:八路军参加忻口会战,取得平型关大捷。 (3)意义: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战役。 3.徐州会战(1938.1-5) (1)背景:日军占领南京后,从南北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2)战果:李宗仁指挥60万大军,在台儿庄围歼日军1万余人。 (3)意义: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1938.6-10) (1)背景: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对国内外影响巨大。总结抗战形势,针对国内的“必亡论”和“速胜论”,论证了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2)战果:毙伤日军近4万人。 (3)影响:与此同时,广州陷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5.工业内迁与高校西迁 (1)背景:中国的经济、军事与技术水平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但人民的抗敌意志高昂。 (2)表现 ①工业内迁: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 ②高校西迁:华北、华东各名校师生长途跋涉,迁到大后方 1937.11,北大、清华、南开成立长沙临时大学。长沙被轰炸后,学校西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保存科研力量,培养卓越人才。 (3)影响: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物质和精神基础。 (二)相持阶段 1.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12-1942.1) (1)背景: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 (2)战果:面对10余万日军进攻,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取得胜利。 (3)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国民党抗战有所消极,反共倾向增长:皖南事变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一)防御阶段:开辟敌后战场 1.表现 (1)建立根据地: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2)军民多战法:根据地军民依据各地的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2.意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牵制一半以上的在华日军。 (二)相持阶段 1.“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 (1)背景: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根据地。 (2)战果:八路军发动大规模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