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214559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日期:2024-05-0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29269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6课,戊戌变法,教案
  • cover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公车上书;《时务报》;,《国闻报》;梁启超、严复宣传维新派思想;百日维新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课堂思考与讨论,分析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影响,从而掌握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势危难之间,决心救亡图存,矢志改革,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而不懈努力的学习中,感悟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的有关史实。 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小组合作、讲授法。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巨额的赔款和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戊戌变法就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一次尝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背景: 出示《马关条约》签订图以及《时局图》,得出什么结论?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公车上书: 康有为 、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当年二月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反对和谈的奏折、电报多达150余次,参与人数超过2000余人次。其中各省封疆大吏过半数参与其中,京城各级官员均有大规模联名上书。在官员们的策动下,入京会试的举人们的热情同样高涨,各省公车自行联名上书有31件,共1500余人次签名。” “国国内的政治气氛自公车上书之后已有重大转变,公开谈论国事,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已经不再是违规违纪的事情,高阶层的官员、关心时局的知识分子开始以维新为时髦。” ———马勇:《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 3、意义: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 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4、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影响最大的报刊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如《保国会章程》等;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梁启超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国闻报》 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