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232450

人教版语文初中九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含答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5次 大小:333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资料,人教,意境,画的,山水,14课
  • cover
14 山水画的意境 知识 1.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以 成就最高。为变革山水画,曾旅行写生数万里。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李可染论文集》,略有改动。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之说,可溯及六朝宗炳的“畅神”之说与山水诗的兴起,后达宋人“诗画一律”之论。于是,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与古典诗词便有了难分难解的关系。但新文化运动兴起,文言文及古体诗受到了白话文与新诗的冲击,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此风尤烈。而李可染,1920年在徐州拜画家钱食芝为师,据称习王石谷一派山水;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普通师范科,曾听过康有为的演讲;1929年考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学习西画。这种经历使李可染认识了中国新山水画中的“意境”。在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漫游山川,一路写生,其山水画面目一变而“新”,形成特有的山水画语言范式。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而所谓“魂”者,便是他在《漫谈山水画》一文中所言的“意境”。 3.知识链接。 意 境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4.主旨归纳。 本文运用了 、 和 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对象,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山水画 4.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重点 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第一部分(1~4):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第二部分(5~8):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三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2.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3.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5.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 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6.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 7.第6自然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8.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8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 9.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 深刻认识客观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惆怅(zhōu) 烟花(yān) 黄鹤楼(h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