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234454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学案+课时作业)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94067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中,作业,对外,中国,现代,单元
    第七单元 第二十三课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名校高一联考)“另起炉灶”要求外国政府与新中国建交务必遵循同台湾国民党残余政权断绝全部外交关系、承认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积极支持新中国恢复其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条件。这表明“另起炉灶”( B )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积极捍卫了一个中国的基本准则 C.积极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避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 [解析] 题干中“承认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等信息强调“另起炉灶”积极捍卫“一个中国”,B项正确。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外交( D ) A.“一边倒”依赖苏联 B.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原则 C.“冷战”拉近中苏关系 D.力求在平等谈判中寻求支持 [解析] 由“中方作了让步”“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可知,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平等,故D项正确。 3.戴高乐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D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戴高乐认为,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应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4.1954年4月29日法国《解放报》发表文章指出:“亚洲的重量全部显示出来了。”此文评价的事件是( B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中苏结盟   D.中印会谈 [解析] 据题干中“1954年”“亚洲的重量”等信息,可判断是日内瓦会议,A、C、D三项均与题意不合。故选B项。 5.(2019·长沙高一月考)1950年冬新中国的代表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控诉美国对中国台湾的侵略。1954年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我国上述外交活动( C ) A.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B.归功于工业化的提前实现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有利于同西方大国改善关系 [解析] 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的应是中苏建交,获得苏联援助,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工业化并未提前实现,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活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故C项正确;中国同西方大国改善关系,受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影响,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为赢得更多的国际空间,先后提出了“一边倒”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 ———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 “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材料二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到维护世界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